奮斗在雪域高原的通力戰士
2015年11月,我們巖土分院受西藏公司的委托,對西藏境內昌都、林芝市的40多座危橋、舊橋進行勘察工作。盡管巖土分院大多數人沒有來過西藏,也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是不是適應這高原氣候,但是在分院領導的動員與指導下,大家毅然決定踏上這雪域高原!
11月27日,我們一行5人驅車從古城西安出發,先后經過漢中、廣元,沿國道317線經過近四天的車馬之苦到達昌都市。一路上頭頂高原炎炎烈日,腳踏崎嶇不堪山路,更嚴重的是,大家還要忍受強烈的高原反應。慶幸的是,沿途風景還算不錯,可以時不時地分散大家的注意力,緩解剛進高原所必須經歷的高原反應。
由于昌都市的危橋當時還不具備開展工作的條件,大家也顧不得入藏長途跋涉的勞累,還是決定先去林芝市波密縣開展工作。12月1日,大家又驅車前往波密縣,昌都市距離波密縣近五百公里,其中需要翻越4700米的業拉山。業拉山山南為海拔4300米的邦達草原,邦達機場就坐落于此,業拉山以北為海拔2700米的怒江峽谷,從4700米的業拉山埡口經歷“天路72拐”到達2700米的怒江峽谷,怎一個“險”字了得?讓第一次來西藏、來昌都的大家著實捏了一把汗,也讓大家真切地體會到了“險在昌都”。
當天到達波密縣,沒有半點喘息的機會,又馬不停蹄的與設計二所就波密縣的舊橋地理位置進行溝通。得知僅波密縣最近兩橋梁相距都在一百公里左右,最遠則兩百多公里。從縣城至最遠的易貢鄉巴玉橋一百五十公里,其中國道318的油路約九十公里,省道305砂石路約六十公里,并且正在施工,路況極差。從縣城前往巴玉橋,單程就需要三個半小時,路況又不好,去趟巴玉橋基本就得消耗一天時間。正所謂“時間緊,任務重,環境惡劣”,為了減少窩工,在保證安全、質量的前提下,把工期往前趕,我們一行幾人也分為三個小組,分散到三個不同的縣,分別開始了緊張的工作。盡管工作中遇到了這樣那樣的困難,但我們始終有屬于我們自己的信條:條件艱苦,我們不怕;道路艱險,我們不怕;高山大雪,我們不怕!
2016年元旦,我們所在的林芝市米林縣、昌都市卡若區及類烏齊縣普降中到大雪,給我們項目的正常進展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,人員及機械的轉場受到了冰雪的嚴重威脅,同時由于天氣寒冷,有三個技術人員感冒,但依舊帶病工作。我們也沒有被這突如其來的冰雪所壓倒,為了早日完工,大家依然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,給車輛系防滑鏈減速慢行。其中米林縣縣境普降大雪,盡管大雪封路,但我們依然前行。在西藏高原上工作,危險時常伴隨左右,我們每時每刻不斷告誡自己。
在工作之余,我們也豐富了見識。因為我們遇到了世界上最大的冰川泥石流——古鄉泥石流,這是迄今記錄到的世界最大的冰川泥石流;也遇到了位于國道G318的 “102滑坡群”,該段號稱川藏公路國道G318線最險的一段,每年雨季山體滑坡不斷,給過路車輛行人帶來巨大安全隱患。同事們不但保質保量的在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,同時我們翻閱查詢關于這兩個世界級難題的相關文章,不但豐富了我們的業余生活,而且還開闊了自己的眼界,更學習到了書本上學不到的“重量級”地質知識。
在這2016年的第一天里,我懷著自豪的心情寫下這篇文章,謹以此文獻給奮斗在雪域高原的通力戰士們!
青年有為少年狂,自信滿滿進西藏。
有幸此生踏天路,又謀點亮高原光。
南珈巴瓦雪峰寒,魯朗原始林海廣。
青山踏遍留丹心,人生奉獻是輝煌。
巖土分院 耿金
二○一六年元月一日于西藏昌都